本文议题聚焦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香港债券市场之间创新合作机制——债券通,认为其促成了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银行间市场带来新血液,推动内地和香港债券市场踏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债券通活跃了两岸人民币市场,发挥着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作用。
我国银行间市场从一开始时就没有采取西方那种“场外模式”,而是采取了更为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加强监管改革之后的市场组织模式,这使我国银行间市场在衍生品发展上具有制度优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波动加大、信用打破刚兑,资产负债结构中有大量利率、信用等基础产品的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各方,对利率、信用等衍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驱动近年来我国衍生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高。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促进价格发现、帮助实体企业规避风险的作用。交易商协会成立15年以来,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业务实践对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在交易经验、配套制度、专业人才等方面面临的堵点难点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能够持续提升市场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交易商协会成立 15 年以来,银行间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创新,《债券借贷主协议》的诞生和《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的补充修订,促进了我国债券借贷和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本币交易新平台(CIBMTS)的应用和接口的开放升级,为智能化交易打开了想象空间。本文将总结银行间市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品和交易机制体系,并据此探讨在创新实践中,市场成员的具体策略运用。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衡量市场效率的重要维度,较高的流动性能够促进价格发现,实现市场交易的有效性。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与完善,债市流动性水平明显提升,但仍与美国等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存在差距。本文立足于交易制度,将中美承销商制度与做市商制度的联动程度进行对比,论述了我国二级交易机制中存在的一级联动偏弱,做市激励不足等短板,并提出了制度供给方面的改革方向,以期能够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我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利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较为成熟的市场化价格发现机制与创新机制,借鉴国际实践,以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价值实现为切入点,通过联通碳交易市场与债券市场,提出碳资产债券创新设计思路,提升碳资产市场化激励机制功能,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意愿,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实现对当前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的有效补充,并结合创新实践提出了我国碳资产债券发展的政策建议。
转型债券聚焦高碳排放领域转型,虽然与绿色债券存在部分差异,但两者支持项目都存在正外部性,最终目标也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基于比较视角,借鉴我国绿色债券政策框架与经验,结合转型金融面临的新挑战,就转型债券未来发展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碳减排”“净零”等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义务,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承诺,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国际绿色金融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境内人民币债券的重要融资平台,人民币绿色债券在其中处于重要地位,未来存在巨大发展潜力。本文选择银行间市场为研究视角,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金融体系的演进历程,观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特征;在评估债市潜力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和未来展望。
黄金、原油、铜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通常被市场视为可预判经济走势的信号。将几个指标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可对美、欧等经济体经济周期阶断形成综合研判。本文分析金油铜比价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并基于此研判经济走势。
2021年以来,面对“三重压力”的冲击,我国保持信贷增长稳定性的难度明显上升,主要与信贷需求不足有关。本文厘清需求不足的概念,提出M1和M2趋势关系、企业存款定期化特征、银行家问卷调查、信贷量价组合、票据融资变化、信贷投放节奏、企业投资扩产需求比例等七个衡量信贷有效需求的维度,并分析当前信贷有效需求变化。
资产担保债券(CB)是一种起源于欧洲,兼具发行人主体信用与资产信用的融资工具。本文聚焦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近期推出的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通过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比研究抵质押型和结构化型两种模式在偿付顺序、破产隔离效果及担保资产管理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模式选择、债权代理人职责、担保资产选择及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建议。
本文梳理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历程,认为净值化转型从数量上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质量上看仍待完善。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发展,净值化发展表现出理财业务规范化、理财公司专业化、理财运作透明化、理财投资标准化等特征。通过构建质量及数量指标同时编制理财净值指数,对比公募基金和债券指数,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程度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制约理财产品彻底净值化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