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票据起源于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融资标准化程度低,流动性差,银行对账款控制力弱,使用场景有局限,核心企业占款欲强,加之企业信用参差不齐,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近年随着应收账款票据化,中小企业似乎看到了曙光,供应链票据能否解决上述问题,值得商榷。从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两大视角剖析票据化跃升带来的变化可以发现,供应链票据在法律权属、支付属性、信用融资、流通变现、规范化属性等方面确实存在优势,但并非完美。研究发现,链条末端的中小企业仍无法摆脱弱势地位,若没有科学的市场机制,不但不能反哺中小企业,反而会加速“抽血”和“挤占”中小企业利益。
党的十九大提出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做到精准拆弹。截至2021年末,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非金融企业合计约1万家,若按资产规模前5大企业对该行业有重大影响来看,合计企业约420家,而上述企业存量债务占资本市场企业债务的比例却超过了50%,大型企业风险即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引爆点,及时掌握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特征,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近20年中国大型非金融企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的特征,并结合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特征,提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债券产品供给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日元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却在2022年意外大幅贬值超30%。基于日元恶性贬值、日美长期利差扩大、日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效果大打折扣的大背景,日本通过口头干预、汇率检查、外储干预等手段开启了新一轮汇率干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认为,日美经济基本面分化、货币政策背离、日本陷入巨额贸易逆差等是汇率干预效果不及预期的主因。日本新一轮汇率干预对我国的启示有:一是汇率干预仍将纳入央行“政策工具包”,避免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起大落;二是汇率干预不具有长期效应,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三是积极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为人民币汇率稳定保驾护航;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政策沟通与协调,减少政策变化对汇市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