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绿色转型的新时代,商业银行需要也必将迎来相应转型以适应新的时代变革。本文对国内外双碳政策进行了历史溯源和现状梳理,并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碳市场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转型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转型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同时,结合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实务,对绿色金融转型和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2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明确取消民事赔偿诉讼前置程序,这势必导致民事审判和行政执法既有格局发生变化,重大性认定将是该项变革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前置程序取消后法院需自行判断重大性的问题,可通过梳理当前民事审判的实际情况,厘清其与行政执法的关系,预设前置程序取消后民行协调上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与解决路径,再以探求民事审判请求权基础的方式,构建三重因果关系以逐层剖析重大性的认定。
金融基础设施是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系统及制度安排,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其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居于枢纽地位,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应将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作为其运行的重要目标。反思近期发生的镍期货“逼仓”危机中LME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表现出的缺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对进一步提高金融基础设施风险管理能力及监管水平,加快相关立法,统筹推进“布局合理、治理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有裨益。本文同时对场外衍生品透明度及相应企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也提出了建议。
随着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债券违约事件频发的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虚假陈述纠纷也开始不断涌现。但是,不同于股票市场证券虚假陈述诉讼中可以依据“推定信赖”原则推定交易因果关系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市场性质”与“市场参与主体”两方面的特殊性,并无“欺诈市场理论”适用的空间,不能基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直接推定其投资决策系受到虚假陈述行为的影响。此时,应当将交易因果关系成立的举证责任分配给原告,由原告举证证明其已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并对案涉虚假陈述事项具有“合理信赖”。